当前位置:首页 » 服务信息 » 正文

六项指标直接影响健康关乎人的寿命

发布时间:2023-10-23 [ ]

 

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与长寿息息相关。四川省体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期刊上发表一项研究综述,从体质学角度分析了身体形态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与长寿间的关系。结果显示,体质水平与慢性病的发生、全因死亡率、健康生存及长寿紧密相关,体重、体重指数、静息心率、心肺耐力、肌肉力量、移动能力这6项指标直接影响健康。

体重控得巧,老了慢病少。不少研究都强调了体重和慢性病发生、健康生存间的关联。一项大型队列研究发现,成年早期(女性18岁、男性20岁)体重增加会显著升高冠心病、高血压、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病危险。针对妇女的一项研究发现,体重增加11~19公斤,会使冠心病患病概率增加2倍。美国夏威夷大学的研究人员也曾在研究中指出,中年时期超重的男性,健康生存到85岁及以上的可能性显著降低。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内分泌科教授田慧说,用身高(厘米)减去105,就是理想的体重(公斤),上下浮动最好不超过10%。

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专家表示,对于老年人来说,保持体重的标准略有不同。中国有句俗话“千金难买老来瘦”,很多老人由此会刻意追求偏瘦身材,害怕“三高”不敢多吃,甚至将肉、蛋、奶拒之千里。事实上,老年人微胖才是最佳状态。随着年龄增长,身体衰老,代谢能力下降,老年人如果太瘦,肌肉流失、营养不良等风险会很高,所以需要保持适当的体重,以增强体质和抗疾病能力。

保持体重,主要应做到合理饮食和积极运动。在饮食方面,要控制热量,减少精制主食、零食的摄入。有研究表明,每天减少14%的热量,就有延寿作用。在运动方面,北京体育大学中国运动与健康研究院专家表示,成年人每周应进行不少于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,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即可,注意不要过度。老年人在身体能耐受的情况下,多做快走、慢跑、太极拳或广场舞等能坚持又有一定社交属性的活动,运动量以有点累、出点汗为宜,每次20~30分钟。

心肺功能强,身体耐力好。 心肺是生命活动的动力所在,静息心率和心肺耐力是是重要衡量指标。人一生中心脏跳动25~30亿次,健康成年人静息心率应为每4分钟60~100次。若低于60次/分,可导致头晕、乏力、眼睛发黑甚至晕倒等心动过缓的症状;若高于100次/分,要小心房颤、室性心律失常等问题。专家提醒,相较年轻人,老年人心率本就有所降低 ,若身体出现不适或特殊症状,就无需过度担忧。需注意,高血压患者的静息心率应控制在每分钟80次以下,因为其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平衡失调,可导致血压升高,损害心脏功能,并进一步促使心率变快。

专家表示,要保持健康的静息心率、提高心肺耐力,最重要的是坚持适量运动。建议,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一定量的有氧运动,如快走、慢跑、游泳、广播操等。运动时要关注心率变化,中年人安全区间为每分钟140~160次,老年人为每分钟120~140次。此外,平时要保证充足睡眠,少喝浓茶、酒精,以免引起心率过快。

肌肉维持住,还像从前壮。研究综述显示,即使在调整心肺耐力、年龄、体脂和吸烟等因素后,肌肉力量仍与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呈负相关。即,肌肉力量越差,相关死亡率越高。专家认为,与身体中的水分、脂肪等成分相比,肌肉对维持健康的作用更重要。年轻人增肌有助塑造良好体态,提高抵抗力;中年人锻炼肌肉,能减缓老年时肌肉的流失程度; 老年人维持肌肉,帮助对抗肌少症,提高身体运动能力和代谢功能, 护心脑又延寿。

 专家表示,握力是一种简单有效反映全身“肌肉力量”的指标,也是国民体质监测的重要指标之一。移动能力也可反映肌肉力量,同时还是身体平衡、协调能力的重要体现。以步速衡量,健康成年人的步速为每秒1米左右。研究显示,老年人步行速度若在1年内增加0.1米/秒预计生存时间可延长8年,相对死亡风险降低58%。

维持肌肉力量,饮食和运动要“两手抓”。饮食方面要营养均衡,多吃优质蛋白质和新鲜果蔬,戒烟限酒,对抗肌肉流失。运动方面,要让四肢得到充分锻炼 。锻炼上肢力量,可以使用握力器练习,也可使用弹力带做扩胸(双臂从胸前向两侧拉动弹力带)、推胸(将弹力带从后背部经腋下绕至胸前)运动。锻炼下肢力量,首选坐站(双手抱胸,靠双腿发力站起再坐下)和蹲起(双脚打开与肩同宽,缓慢蹲起)练习。这些运动可分组练习,每组10次左右,每天总练习时长以20~30分钟为宜。专家提醒,老年人运动时要注意颈、肩、肘、腕、腰、髋、膝、踝这八大关节的适度运动,锻炼以“稳”为上,提高灵活性,可避免运动损伤、摔倒的发生。